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25 点击次数:115
壹
1880年,法国人方苏雅被任命为云南任驻云南府名誉总领事。这哥们喜好个游山玩水,曾经花了十一个月的时间,从广州出发,经过广西,贵州,一路抵达昆明。之后为了躲避义和团运动,他又从昆明一路南下抵达越南河内。
1901年,法国政府计算修建一条滇越铁路,起点是越南河内,经过蒙自,开远,终点是云南昆明,查来查去发现就这哥们走过这条路,就派他去考察线路。
而方苏雅考察下来的结果,是不建议修这条铁路。
他的报告里是这样说的:滇越铁路所经过的地区,到处都是断岩,岩石裸露,非常荒凉,没有成片植被,修建成本高,没有经济价值。
当时的法国政府相关部门是这样评价滇越铁路的价值:滇越铁路不仅可扩张殖民政策,而且可以通过控制铁路修建权,获得大量的南亚地区的矿产资源。
1904年,滇越铁路破土动工,1910年全线通车。
这段铁路的建成,极大的帮助了法国在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,尝到甜头的法国殖民者又把目光盯上了云贵川地区。
当时是清宣统二年,在同盟会的领导下,革命党已经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各处点燃了战火,因此清朝政府对于远在西南的国土根本没有能力管辖。
法国政府盯上了这个空子,准备再修建一条铁路,由昆明出发,直接抵达成都,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失败了。
到了民国时期,1938年左右,川滇铁路测勘队总工程师刘宗涛,也多次向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卢作孚建议,修筑由宜宾至昆明的铁路。但是当时国家正经历战火侵害,也没有能力完成这么大的工程。
直到1952年,新中国政府宣布,要修建连接成都到昆明的成昆铁路,这项被称为人类改变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工程,终于开始了。
壹
当年我第一次读到成昆铁路这段历史的时候,最大的疑问就是:
为什么要修?
不是说这段铁路没意义,而是修建的时间不对,1952年也太早了一点,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,成都到昆明这一段路有多惊险,修建成本有多高,正常的思维方式,也是要等有钱了再修,等有设备了再修,那时候我们真是啥也没有。事实也证明,在1962年之前的第一阶段的修建过程中,工程进度是远慢于计划的。
后来我再查了一些资料,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。
如果你仔细查阅1952年新中国大事记的时候就会发现,那一年除了抗美援朝,全国各地三反五反运动搞的如火如荼的新闻外,还有一系列不引人注意的大事,就是少数民族问题。
1952年先后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》,《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》,《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建设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》。
并且在那一年,经批准先后成立了13个少数民族自治区:
4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。5月28日中国广西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成立。7月1日中国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成立。8月6日中国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。9月3日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区成立。9月30日中国贵州省轳山苗族自治区成立。10月1日中国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。11月5日中国青海省海晏藏族自治区成立。11月26日中国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成立。12月3日中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区成立。12月7日中国贵州省丹寨苗族自治区成立。12月9日中国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。12月29日中国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成立。
在那一年,西南、西北各民族参观团先后抵达北京,接受领导人接见。
这里就得聊到一个历史话题,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里有很多共同之处,首当其冲的一条,就是从秦朝开始的,所谓的“皇权不下县”。
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《戏说乾隆》,里面有一集是乾隆下江南,和湘西苗寨首领老刺猬的一次面谈,老刺猬说,无论换了多少朝代,多少皇帝,湘西这地方,一直就是苗人说了算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不管是贞观之治,康乾盛世,全国山区的各少数民族聚集区,一直处于自治状态,哪朝哪代也管不了。
1935年长征期间,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了阻碍,刘伯承元帅亲自和彝族首领小叶丹,按当地传统斩鸡头喝血酒歃血为盟,才顺利的走出了凉山彝族地区,直达安顺场。
之所以这个区域的地方势力能根深蒂固的掌权数个朝代,重要的原因就是崇山峻岭,外人根本进不去,同样的原因,因为交通不便利,当地的经济发展受限,不要说发展经济,就连种地成本都高,所以地方势力就更加能掌控当地。
这点我深有体会,我出生在湘西少数民族自治州,父亲是上海来的三线支内人员,母亲是当地人,我外公年轻时候,就从事一个极具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职业,叫做货郎。
他从邵阳等城市买上针头线脑,剪刀镜子这些山区无法制造的工业产品,一个人挑着担子到湘西深山的各个苗寨之间贩卖,大多数时候是以物换物,换取山货、皮毛、中药这些,再去邵阳城里卖掉,赚取中间的差价。
而据他当年私下和我爸说,当年当货郎最赚钱的商品,就是从邵阳带子弹卖到苗寨,然后从苗寨带回鸦片膏卖到邵阳城的药店(估计主要是大烟馆)。
这种封闭的自治形态存在数千年的主要原因,就是之前没有一个政权,愿意投入巨资给当地人修路,封建王朝的想法很简单,没路更加好,想造反都走不出来,反正只要不造反,把税交了,就当没看见,蛮夷之地,无足轻重。
也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皇权做派,当清朝遭遇内忧外患的时候,没有国民愿意挺身而出,就是那句老话,国不知民,则民不知国。
新中国不一样,新中国要改变这个状态,所以一定要修路,而且要修铁路。
到后来的三线建设开始以后,更加证明了这条铁路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1953年,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成立,开展修建成都至昆明铁路项目。
贰
真开始修了才发现,的确是难,太难了。
当时新中国一没有技术,二没有设备,甚至前期的勘测,都是前苏联协助完成的,隧道掘进机和钢轨也是前苏联的,施工方法也用的是前苏联的“新奥法”。因此在这个阶段中,前苏联的意见极大地影响了成昆铁路修建。
经过勘测以后,当时成昆铁路有三条修建路线方案,前苏联专家的意见是走中线,原因是难度小,路线短,投资少,而且可以路过水城煤矿和云南的东川铜矿,这都是现成的矿区。
但是国内专家主张走西线,原因有两个,第一是西线途经的少数民族区域最多,成昆铁路修建之初的目的之一,就是给老少边穷地区通上铁路,改变数千年来当地的社会格局。
第二就是,西线会路过大量已经勘探完成,但是未经开发的矿区。
那时候主流思想是学习苏联,国内专家的话语权不足,所以1954年最初的方案就按前苏联专家的意见选择了中线。
国内专家不服,反复争取,这时候好消息传来,1954年6月,攀枝花地区勘测出海量的矿产资源,这成了国内专家争取的重要条件,到了1955年中线方案被放弃,改为走西线。
1958年7月,成昆铁路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动工建设,但是直到1962年停工前,整整4年的时间,仅完成了成都至青龙场61.5千米路段铺轨通车。
这不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场面,1958年邓公考察攀西地区,得到的汇报是整个攀西地区已勘测出来的资源,是当时全国20%的铁矿石,47%的矾钛资源,但是因为没有铁路无法开采。
他老人家感慨说:“成昆线要是不通,攀枝花钢铁厂就只能摆在那晒太阳。”
那当时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?
一方面是内部的,国内经济下滑,粮食短缺,就算居全国之力,资金上还是捉襟见肘。
另一方面就是前苏联的问题,虽然当时前苏联援建我们建设,但是大家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,前苏联专家看的是眼前,希望工程可操作性强,快速能看到成效,快速收回成本。
而我们国内的专家看的是未来,因为当时国家没有资金在西南地区再修一条成昆铁路,那这条铁路必须要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个区域的问题,地缘政治上的,经济上的,工业上的,军事上的。
所以双方矛盾频发,施工方案反复修改多次,整个工程计划摇摆不定。
到了1960年7月,因为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,所有的前苏联专家都被召回国内,所有工业支援全部取消。
成昆铁路项目在这四年“三上三下”,但最终还是停工了。
而真正的转机,是1964年,大三线建设开始了,这时候全国工业建设进入了“大会战”阶段。
大会战这个词现在年轻人基本没听过,这个词是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最早使用的就是著名的大庆油田。
大会战的组织模式很有时代局限性,但是很实用,就是在人力、财力、技术都不足的情况下,暂停小项目,集中所有资源,全国调配,统一管理,在短时间内集中搞定一个重点项目。
这个方法在那个时代是跨时代的,是从战争中脱胎而出的工业项目管理经验,就是那个最著名的战争指挥思路,集中优势兵力,攻打敌人薄弱部位,一击制胜。
成昆铁路,直到了三线建设时期,才真正进入了大规模修建的时期,而这一切的开始,就是成昆铁路大会战。
1964年9月,中国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成立,同时宣布,成昆大会战开始。
原中国铁道兵第一、八、十师及铁二局3个工程处进驻,原中国铁道兵第五、七师由贵昆线逐步转入成昆铁路管区,仅1964年一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就抽调18万人来到成昆线。
1965年,彭老总复出,担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,老元帅亲自督战,不止调集人员,全国几乎所有的施工机械,铁路修建材料都被调集了过来,仅1965年当年,从东北地区调运到成昆线的钢轨就有12万吨,从上海调运来的炸药有3万吨。
机械设备不够,就人力上,最高峰的时候,成昆线南北工地上有36万人在施工。
在这种全力以赴的势头下,尽管在文革期间工程受阻,延期了2年,但是最终在1970年7月1日,成昆铁路还是按期全线贯通。
当时成昆铁路线的通车,不仅是完成了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,促进社会融合的目的,它还是整个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。
三线建设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基地,都设置在四川和贵州,三线建设的一号工程就是攀枝花钢铁厂项目,因为这里提供了整个西南工业基地的钢铁需求。而成昆铁路,是攀枝花矿区,攀枝花钢铁厂唯一对外的运输大动脉。
可以说,成昆铁路是整个西南大后方,整个大三线战备建设的主动脉。
叁
成昆铁路北起成都,南至昆明,全长1096千米,共设大小车站124座,共有991座桥梁、427座隧道。
桥隧长度占全线的41.6%,8处盘山展线迂回曲折,全线100多个车站有三分之一找不到适宜建站的地方,只能建在桥梁上和隧道中。直到现在,成昆线还是我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。
成昆铁路穿过四川盆地、横断山区、云贵高原三个地段,沿途经过成都市、眉山市、乐山市、雅安市、凉山彝族自治州、攀枝花市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,从500米的成都平原穿越重重山脉,到达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。
为了修建成昆铁路,从1953年立项到1970年最终通车花了整整17年,除去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停工,真正施工的时间也就5年多。
这中间遇到的困难之多,损失之大,足以写一本书,我这只能列举一部分。
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当中受损是最大的。
农业有大跃进,工业有大跃进,成昆线也经历过大跃进,专业的工程师,专家纷纷被打倒,工程进入了“边勘测、边设计、边施工”的管理模式,甚至为了“报喜”,还虚报施工进度,为了表决心,很多路段工程施工完全不按图纸标准执行,这一路山体自然灾害严重,很多劣质工程当时就被山洪摧毁,而有一些,直到多年以后还在危害道路安全。
整个成昆铁路修建期间牺牲的施工人员,官方统计的人数就有2100人,沿路为成昆铁路烈士修建的烈士公墓就有22座。
造成如此之大的牺牲,原因有两个,第一个就是施工环境的确太恶劣了,第二个就是各个政治运动时期,为了“大跃进”,不顾安全,不顾科学施工,一味蛮干,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。
那个年代的施工条件差的离谱,当时负责修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有一句顺口溜,铁道兵有三宝,铁锹、洋镐、烂棉袄。机械设备不足,几乎都是靠人力修建。
其中最大的事故,一半以上都来自于挖隧道。
前苏联撤走所有援助以后,没有大型的隧道掘进机,只能用炸药去炸,好几次发生一个班去爆破,发生意外全军覆灭的悲剧。
其中最著名的隧道项目,就是沙马拉达隧道,全长6379.12米的隧道,修建了两年,先后牺牲了352名烈士,平均每18米就有一位烈士牺牲。1968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,就牺牲了87人。
关村坝火车站,一半是露天一半在隧道,是中国第一个隧道中的火车站。这条隧道是当年铁道兵用了388吨炸药炸开的,在这个过程中,一共牺牲47人。
结尾
这些修建于上世纪60-70年代的工程,在如今的施工技术看来略显简陋,但是如此恶劣的环境,如此简陋的工具,如此稚嫩的技术,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,只能用奇迹来形容。
这个项目建成之时,被海外媒体称为一堆烂铁。但事实是,这条铁路线从建成到现在,已经运行超过了半个世纪。
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前辈的时代情怀,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,所有我们现在享受的便利生活条件,都来自于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,而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,大多都来自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一个个如今看来“简陋”的大型工业项目。
我们之所以能看得远,是因为站在了前辈的肩膀上而已。